【内容声明】
本文所涉内容仅为个人兴趣整理与分享,所提及之人物丶事件丶资料多数来源於网路开放资源,内容性质属虚构或半虚构,类似於科幻小说丶幻想作品或主观观点的汇编。
分享目的仅供:
“灵性与文化类型的学术探讨”
“社会学丶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参考”
“或小说叙事结构与文化现象的文本分析”
本文不构成任何宗教立场丶正治主张或价值倡导,也不鼓励迷信丶非理性信仰或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行为。
请所有阅读者务必保持理性丶独立判断,切勿盲从丶迷信,更不应将本文资讯应用於医疗丶法律丶投资等现实决策场景中。
若本文所载内容与任何地区法律政策有所冲突,本人/本帐号将依照当地法律政策予以调整与删除,并保留修改丶删除丶终止分享的全部权利。
本网站坚决支持依法治网,反对任何形式的违法内容传播,所有内容仅作为网路文化丶幻想作品参考使用。
CIA 解密文件《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指向一场循环性灾变:极移丶超级洪水与文明重置。本文整合古传说丶地质线索与文本学,抽丝剥茧重读创世记,带你看见史前真相。
从猛玛象速冻到海面突升 200 英尺,从那伽象形到以斯拉编年——我们追索〈亚当与夏娃〉背後的史前大洪水与灾变理论,带来颠覆性的阅读地图。
作者:Chan Thomas(汤玛斯)
艾默生出版社
洛杉矶 1965 年
部分解密——2013-06-24 批准公开之副本:CIA-RDP79B00752A000300070001-8
献给WAYO
若非她多年不眠之夜的扶持,以及看似无尽的研究与翻译之途,本书不可能问世。
译注:该书在 1960 年代中期问世,后来被CIA封存删减内容,直至2013-06-24后解密该书的部份内容。作者 Chan Thomas(1920–1998),自称工程师/研究古灾变与 UFO 的作家。开放资料指他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1943)。
目录:
下一次灾变
大洪水
故事
事件
〈创世记〉
下一场大灾变如同挪亚时代的那一场,距今 6,500 年前。又如同亚当与夏娃时代的那一场,距今 11,500 年前。这一切,终将再次发生,并成过去。
以近乎不可闻的低鸣开端,声势渐长、脉动鼓荡,继而翻涌成雷霆般的巨响,地震开始了;然而这与史册所记载过的任何地震都截然不同。
在加州,群山如蕨类随风颤动;浩瀚的太平洋向后拱起,堆成两英里以上的水墙,随即奔涌向东。
以千军之势,暴风来袭;在其超音速轰击之下,万物被撕扯粉碎。难以想像的太平洋巨浪随风东驶,将洛杉矶与旧金山如沙粒般埋没。
没有任何事物——绝无例外——能阻挡这无情且压倒性的风与海的猛袭。
每小时一千英里的狂风横扫整个大陆,处处施展其亵渎般的复仇,毫不留情,从未止歇。一切生灵在被刮过乡野时都被撕成碎片;而地震无地不至。许多地方熔融的地底层破土而出,铺展成一片白热的液态火海,为浩劫再添一重灾祸。
三小时内,这道惊人的水墙已越过大陆,将被狂风肆虐的土地自海岸到海岸,埋入两英里深的翻涌海水之下。半日之内,文明的痕迹尽数消失;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达拉斯、纽约——化作传说。就在数小时之前仍有百万人行走之处,几乎连一块石头都不剩。
少数幸运者躲到派克峰背风面,避开嘶吼的狂风,亲眼看见熔火之海突破下方颤动的山谷。暴水随之而至,越堆越高,蒸汽弥漫在熔融地火之上,水位几乎涨到他们脚边。唯有这等巍峨高山,方能抵挡灭世级的猛袭。
北美绝非孤例。中美洲遭逢同样的连环重击——狂风、地火与洪淹。
南美洲发现,即便安地斯山脉也不足以阻挡大自然狂怒所释放的毁天灭地之力。不到一日之内,厄瓜多、秘鲁与巴西西部被毁灭性的地震疯狂摇撼,被熔融地火焚灼,又被自太平洋倾注而来、以立方英里计的洪浪掩埋,随后化作冰封地狱。万物尽冻:人、兽、植物与泥土,在四小时内都硬化如石。
欧洲也难幸免。怒涛般的大西洋在刺耳的狂风驱策下越堆越高,东向狂奔。阿尔卑斯、庇里牛斯、乌拉尔与斯堪地那维亚群山在水墙撞上之前已被震得隆起更高。
西非与撒哈拉之沙在大自然的震怒中消失,在风与海的残酷攻击下溃散。刚果、南非与肯雅围合的地带仅遭剧烈地震与狂风,未被洪水淹没。幸存者惊讶于太阳在天上近半日不动。
西伯利亚东部与东方的命运尤为诡异,恍如巨大的地底镰刀扫过地基,伴随着超音速的死亡与毁灭之风,发出尖啸的交响。当北极海盆离开极区之位,西伯利亚东部、满洲、中国与缅甸遭遇与南美相同的湮灭:狂风、地火、洪淹与冰封。丛林动物被狂风撕成碎带,堆成血肉与白骨之山,再被海水与泥石流深埋。随之而来的是可怖且瘫痪一切的严寒。整个东亚大陆——其大部仍在海平面以下——无论人、兽、植物或大地,无一未被冻结。
在乌拉尔山以东、西伯利亚西部,仍有少数幸运者在骇人的狂风与地震中幸存。
南极与格陵兰连同其冰冠,如今被带往热带地带附近旋转;风与洪的狂怒持续六昼夜。第六日间,海洋开始在其新盆地中归位,自高地退去。
到了第七日,恐怖的狂暴结束。北极冰期终结,而一个新的石器时代开始。作为巨大均质器的海洋,于大平原既有地层之上再铺下一层深厚泥层,其剖面可见于大峡谷、彩绘沙漠与荒地。
孟加拉湾盆地(印度正东)如今位于北极;太平洋(秘鲁正西)位于南极。格陵兰与南极因在热带地带近赤道旋转,其冰冠在热带高温中疯狂融解。庞大的水墙与冰墙朝海洋奔涌,所过之处从群山到平原皆被卷携,形成庞大的季节性冰碛。不到二十五年,冰冠消失;全球海洋因新增水量而上升逾二百英尺。由于冰冠融化向大气输入巨量水气,热带地带将被浓雾笼罩数个世代。
新极区开始形成新的冰冠。格陵兰与南极显现出繁茂的热带植被。澳洲位于北温带,成为全新的、未被探索的大陆,其辽阔之上仅有少数幸存者定居。纽约沉在大西洋海底,支离破碎、被地火熔蚀,并覆以难以置信的厚泥。至于旧金山与洛杉矶,毫无遗痕。
埃及自其地中海洪淹中浮现,更新且更高,仍为亘古之地。我们这一代的寻常景象,在新纪元中成了神秘的巴勒贝克。
新纪元!没错,灾变把它该做的做得彻底。这个最强大的人口调节者再一次替人类做了人类不愿自己做的事,并将可怜的少数幸存者逼入一个新的石器时代。
地球再一次移动了其厚约 60 英里的壳层,两极在短短半日内几乎滑至赤道。大气与海洋拒绝跟着壳层改变方向,再度抹去几乎所有生命。
在这次翻转之后,我们与挪亚、亚当与夏娃、亚特兰提斯、姆、大奥林帕斯同行;而耶稣也与奥西里斯、塔阿罗阿、宙斯与毗湿奴相连。
大洪水
挪亚?亚当与夏娃?毗湿奴?奥西里斯?他们的共通点是什么? 他们分属相隔久远的时代,却在下一次灾变中携手,与我们同行。
还有与我们同行的科学家们——多已被人遗忘——最早看见这些翻转、这些灭世级灾变、也就是地表壳层的「突变」曾发生无数次。 1779 年的 J. André DeLuc 与 1812 年的乔治‧居维叶(Cuvier)是先驱。多洛米厄(Dolomieu)、瑞士地质学家 艾舍尔(Escher)与佛雷尔(Forel)、J. André DeLuc Jr. 与 冯‧布赫(Von Buch)等人也加入共识。他们一致认为:这些灾变源于地表的突发性翻转。
居维叶在 1812 年首刊的《地球理论》中,凭借其在地层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上的无与伦比的关联研究得出结论。他当时写道:「地球的每一部分、每一半球、每一洲都呈现相同现象。 因此,曾经发生过一连串的变化……」
「生物界的秩序历经一连串变异;扰乱地层的各种灾变使(大陆)盆地多次改移。尤其值得标记的是:海水反覆的侵入与退却,既非缓慢也非渐进;相反地,多数灾变都是突发;就最后一次灾变而论,这点尤易证明。
因此我与 DeLuc 与 Dolomieu 的看法一致:若地质学有何可确立者,那便是地表曾经历一次巨大且突如其来的变革,其年代不会早过五、六千年前;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一次变革使大陆没于水下,或许还有两三度海水的暴侵。 」
「这些交替现象在我看来,构成了地质学最重要的待解之题。要令人满意地解决它,就必须找出这些事件的成因。在我钻研化石期间,这些想法几乎挥之不去、甚至折磨着我;而我所研究的,其实只涵盖了上一次全球性变革之前诸现象的极小一部分,却又与其他一切现象息息相关。」
许多人尝试回应居维叶对地质界的「解释这些突变之责」。其中,维利可夫斯基(Velikovsky)透过神话与传说切入;哈普古德(Hapgood)提出其说;布朗(Brown)亦曾尝试,并在过程中累积了庞大的地质资料库。
每当「灾变理论」再度现身,这头「怪物」总被人投石、火刑、毒打,甚至愤而掩埋;但它从不真正死去。每一次,它都会掀开棺盖,用墓穴般低沉的声音说:「先死的会是你。」
最新的挑战者是 Frank C. Hibben 教授,他在《失落的美洲人》一书中写道:
「这不是一个模糊地质时期逐渐式微的寻常灭绝。这是一场灾变性、且几乎无所不包的死亡。 是什么造成四千万只动物的死亡?」
「这桩谜案的罪证几乎处处可见。它们的骨骸曝白在佛罗里达的沙中、散落于新泽西的砾里,风化自德州的干燥台地,露出于洛杉矶威尔希尔大道外的沥青坑中。受害者的遗体无所不在。 我们确实能找到成千上万具并列的尸骨——老少皆有,驹在母旁,小牛依牛。」
「阿拉斯加的泥炭坑充满普遍死亡的证据,是一幅迅速灭绝的图景。任何解释其成因的说法,都必须同时适用于北美、西伯利亚与欧洲。」
「猛瑪象與野牛被撕扯扭曲,彷彿出自天怒的巨手。許多地方的阿拉斯加泥被密密塞滿列車車廂量級的動物骨屑與殘渣——猛瑪象、乳齒象、野牛、馬、狼、熊與獅——一個動物群落在某種災變中央被 瞬間凍結,呈現出陰鬱的定格。」
驚人的飆風;火山焚灼;洪淹與埋入泥層;以及速凍保存。Hibben 提出挑戰:「一個好的解答必須能回應所有事實。」
這個挑戰揮之不去,像飢餓般啃噬著我的潛意識。我彷彿聽見居維葉那低沉的召喚——「找出這些事件的成因」——仍在科學的殿堂回盪,幽靈般、無人回應。其後我又聽見 Hibben 的催逼:「回應所有事實。」於是我決定,這個災變概念——這個似乎一再造訪地球的毀滅結局——必須被一次性地驗證或駁倒。
第一步,是盡可能從各種「地學」領域匯集既有、可接受的資料:地層學、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輻射定年、海洋學、地震學、冰川學等。跨學科的資料關聯帶來了答案:雖然各單一學科都有足夠線索指出這些災變曾發生,卻不足以單獨證成此一概念;但學科之間的互證確實顯示此概念為真。這不僅驗證了事件確曾發生,還揭示了最近五次災變的年代,以及哪些地區。
過去 35,000 年間,地球殼層所處的位置(各時期的殼層相對位置)。
因此,自 1949 年起歷經多年的研究,對居維葉的挑戰終於有了答案:是的,災變確實會發生。而最近的一次,6,500 年前,就是挪亞洪水。
参考图:离岸海啸场景
很好,那既然它們會發生,每次究竟發生了什麼?挑戰其實有兩面:其一是過程——災變中發生什麼;其二是觸發——災變如何被引發。
真是一場追索!我們揭開的是一段戲劇性的地球史:兩萬年前的文明,其先進程度超出我們一切想像;來自希臘、埃及、印度與南美的史前傳說,成為史實而非神話;大西洋與太平洋中的失落大陸,化為可定年的現實,其突然消失也有了合理原因。
沒錯,毗濕奴被「活」了出來:他被指為距今 70,000 年前、也就是十次災變之前的一位凡人;如今被視為從洪水中「十度復生」的神。歐西里斯也再被發現:他是當代的「耶穌」——一位約 15,000 年前的埃及人。挪亞則從《吉爾伽美什史詩》的頁面上向我們微笑;他實際上是名為 烏特納庇什提姆(Utnapishtim) 的蘇美人,生活在 6,500 年前。他所建的方舟,不僅僅是傳說。
災變的過程,如今已明瞭。
請看封面內頁的地球剖面圖。你會看到兩個熔融層(橘色)。關鍵的是那個約 60 英里厚的薄熔融層,位於地表下方 60 至 120 英里之間。較厚、較深的熔融層,從地函底部以下約 1,800 英里開始,向下延伸再約 1,300 英里,這就是外核。
参考图:地球剖面圖
两个熔融层本质上都是液态;但地球内部的电磁结构使它们表现得近乎固态或塑性。只要这套电磁结构维持秩序,地球就会正常自转。
正在增长的冰冠——南极与格陵兰——并不以地轴为中心;由于它们环极旋转,便试图向赤道摆动。要做到这点,唯一的方法是连同整个厚约 60 英里的壳层一起拉动。只要浅部熔融层维持塑性,壳层就不会位移;但每隔数千年,地球内部的电磁秩序被扰乱,此时该熔融层便被允许表现为自由液体(它本就如此),于是它便成为润滑剂,让冰冠牵引地壳壳层在地球内部滑动。
在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日之内,两极几乎滑到赤道,灾难全面爆发。大气与海洋不随壳层位移,它们只是照常自西向东旋转,而在赤道处的线速度约为每小时 1,000 英里,这是地球每日自转所必需的。于是,当壳层随极点朝赤道移动时,风与海则向东疾行,以超音速掠过地表,并以数英里深的水层淹没大陆。
參考圖:云带与海流的异常
那么触发机制呢?
结果它是整个拼图中最难捉摸的一块。我们不能依赖超自然的说法——例如某种含糊的天象,甚至违背自然法则;不,必须是自然界的寻常结构之一,在发生时扰乱地球内部的电磁结构。
我们曾经以为太阳黑子是原因,因为它们确实扰乱地球内部的电磁结构;但我们错了。
我们发现所谓「自然的发电厂」是一种马达—发电机系统,以不同尺度广泛存在,乃宇宙的基本结构。原子的能量结构,与旋转行星、蓝白色恒星、星系、超星系乃至宇宙层级是同构的。
正如中子脱离母原子的中性带后会解离为粒子;恒星藉由黑子释出中性物质,当其受能便爆发;同理,星系在「死星」脱离中心中性带时会孕育爆炸星;而「死去的」星系脱离其母超星系的中心中性带时也会爆炸。因此,行星在其能阶上也必然以同样机制行事。
于是,似乎每隔数千年,中性物质会自半径约 860 英里的内核逸出,进入厚约 1,300 英里的熔融外核,并在地球内部发生实质上的原子级爆炸。外核高能层的爆炸彻底扰乱外核与外侧 60 英里厚熔融层的电磁结构。最终,冰冠得以牵引地壳壳层围绕内部滑移,而浅层熔融层全程提供润滑。
因此可见,所谓冰期并不是冰川前进与后退的问题;而是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段处于极区,时间长短各异,且位置转换常在半日之内完成。
世界各地的故事提供了极移、大洪水无声的证言:
- 贝列佐夫卡(Beresovka)猛玛象被淤泥速冻,口中还含着毛茛花;
- 尼加拉瀑布与圣安东尼瀑布下游峡谷的形成年代,皆约 6,500 年;
- 加拿大洛朗盆地冰冠的突然终止,约在 11,500 年前;
- 加拉帕戈斯群岛超过 11,000 年的不间断演化史;
- 澳洲马兰毕吉河流域的地质定年,显示当地冰冠在约 11,500 年前结束;
- 自威尔希尔大道沥青坑采得之化石骨,年代超过 11,000 年;
- 秘鲁蒂亚瓦纳科史前都城一切工程的突然停止,年代为西元前 9550 年,亦即约 11,500 年前;
- 李奥纳德‧伍利在圣地的经典研究,将挪亚洪水定年为约 6,000 年前;
- 威斯康辛冰冠的终止,约在29,000 年前;
- 全球海洋在6,000–7,000 年前出现约 200 英尺的突增;
- 圣劳伦斯河河床在6,500 年前的突升;
- 哈德逊湾海岸线高度的变迁;
- 来自阿尔卑斯的花岗岩巨块,遗留在汝拉山脉东坡、海拔 4,000 英尺处;
参考图:地质证据对照:均质沉积层 vs. 花岗岩山脊 - 伟大传说学家弗雷泽( Fraser )在马来半岛地区发现的逾 8,000 则洪灾幸存传说;
- 澳洲的Pejark 沼泽显示约 11,500 年前一次文明的迅速消亡;
- 皮里‧雷斯地图所示:北极位于苏丹盆地;
- 埃及漏壶(水钟)与皮里‧雷斯地图的一致性;
- 加州死亡谷周围山巅上的花岗岩!
- 大峡谷、彩绘沙漠与荒地壮观的层状地层,各层均质,显示它们由巨大水量迅速沉积;
- 南极与格陵兰冰冠的可计算年代,约 6,500 年;
- 南极冰冠现今的年增量约 293 立方英里;
- 火地岛原住民关于「太阳在错误方向落下」之日的传说;
- 秘鲁原住民关于「太阳停住不动」之日的传说;
参考图:秘鲁原住民关于「太阳停住不动」之日的传说
- 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原住民关于「漫长黑夜」的传说;
- 明尼苏达州 Wrenshall与新泽西州 Hackensack的年纹层计数相互吻合;
- 东方玉石的普遍,被视为在翻转期间靠近赤道枢纽点的地函物质上拱所致;
- 北极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曾有繁盛的热带族群之奇异证据,并在半日之内被彻底抹灭;
- 世界各地语言之相似性:从玻里尼西亚到希腊语、埃及语、玛雅语、爱斯基摩语、雅库特语、东方诸语等;
- 全球冰期与快速灭绝之间的相关性;
- 赤道枢纽点附近原始生命的存活——最近两处为马来半岛与加拉帕戈斯,如今蜥蜴繁多;
- 北冰洋海底存在珊瑚礁;
参考图:洪水后的寂静
还有更多、更多的事例,交织成过去 35,000 年间地壳壳层历史的图像。
当这些压倒性证据被整理后,便呈现出一幅清晰图像:哪些地区曾位于北极、何时移至极点、以及停留多久:
北极时期(位于北极之区域)——起始(年前)——终止(年前)——持续(年)
北冰洋——6,500——?——?
苏丹盆地—— 11,500 —— 6,500 —— 5,000
哈德逊湾—— 18,500 —— 11,500 —— 7,000
浦海—— 29,000 —— 18,500 —— 10,500
威斯康辛——35,000——29,000——6,000
的确,如今挪亚、亚当与夏娃、奥西里斯、塔阿罗阿、宙斯与毗湿奴都具有更深的意涵;当他们携手与我们同行时,我们听见亚当与夏娃说:
「听着——因为现在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故事完整告诉你们了!」
这个故事
谜团……
追索……
解开……
有些事很奇妙,从童年一直纠缠到成年。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一些不算持续、却总爱探头吓你一声「呔!」的小事,提醒你它们还在。若把我生命中这些事列成清单,恐怕能写成一本书。
我想谈其中一个心魔。自从第一次听到创世与亚当夏娃的故事,它就像我小儿子说的那样,总在我耳边嗡嗡作响。在我看来,答案不是二选一——不是不加质疑的全盘接受,也不是一概斥为荒谬。
不,答案似乎在别处。既然这故事被如此一致的当作真理传讲,尽管它显然与科学事实有出入,那么对我而言,正途应是寻找这个故事的根基,由此通向对它的正确解读。
这场追索几乎在偶然中展开。多年来我在研究地球翻转概念时做的跨资料关联显示:最近一次翻转约在 6,500 年前;而挪亚(或 乌特纳庇什提姆,不论其名为何)确曾存在,且确实存活于那场灾变。
我的一位朋友提出:〈创世记〉第一章几乎完美描述了翻转之后地球上的状态。我重读后不得不点头;〈创世记〉第二章甚至提到有雾气(或洪水)从地上蒸腾而起,滋润遍地。
好吧!这值得深思。若果真如此,那说的应是挪亚之前的一次翻转,约在11,500 年前。那么,亚当与夏娃的故事的时间大致也在彼时。
追索于是展开。若故事确源于那次翻转,它最初是用何种语言写成?显然不是希伯来语或希腊语,因为据我们所知,当时它们尚未出现。
若我们参考 Don Antonio Batres Juarequi 与 James Churchward 等人,也许能得到答案。他们对史前语言的掌握或是关键。稍后我们会谈到那伽(Naga)与古玛雅语在亚当与夏娃故事中的角色;但首先,先检视〈创世记〉第一、二、三章的文本源流。
此议题众说纷纭,但主流见解认为摩西是编纂者。这并不离谱,因为摩西在埃及传统与王室中长大,很可能接触过许多宗教文献与教义——如今已随埃及典藏的散佚(如亚历山大、赫里奥波里斯、赛伊斯等地)而失传。可以肯定的是,十诫可视为奥西里斯四十二问(入天之问)的浓缩。
若摩西确曾撰写部分旧约,他必曾接触那伽石板文本或其埃及式解读,这些传承已延续数千年;而埃及祭司阶层亦知晓约 11,500 年前的一场灾变。据称埃及祭司曾在梭伦旅埃十年(约西元前 600 年)时告诉他:在那之前9,000 年曾有灾变掩没了亚特兰提斯。请注意:9,000 +(前)600 +(后)1950 = 11,550年前。
摩西之兄亚伦约于前 1300 年成为希伯来人的首任大祭司。其后经十五至十八代父子相传,西莱雅(或 Seraias)任大祭司(见〈以斯拉记〉与〈以斯拉一、二〉)。至前 586 年,尼布甲尼撒在位第 19 年,西莱雅被逮捕处决,其子以斯拉被掳往波斯(见〈列王纪下〉)。同时耶路撒冷被洗劫,希伯来文献——包括律法与旧约记录——与圣殿一同被焚毁,行刑者为其护卫长尼布撒拉旦。
至前 458 年,波斯王阿达薛西一世在位第七年,以斯拉受命重建希伯来宗教与律法。据**〈以斯拉二〉,以斯拉自开端重述希伯来人的历史,并重立其律法**。
由前 586至前 458相隔128 年。以斯拉最晚也得在其父西莱雅被杀之后出生,则至前 458 年他最年轻也已 127 岁。他所倚赖的是一段极长的记忆。
我们来检视这个异常。前述从亚伦到以斯拉约有17–20 代(含二人)。若假设(1)亚伦自前 1300起任祭司(出埃及常定于前 1290);(2)以斯拉至前 458近尾声,则每代平均任期约42.1–49.5 年。我们能相信以斯拉一人近 130 年的任期吗?
更合理的是:被处决的是以斯拉的祖父——亚撒利雅,而非其父西莱雅。如此西莱雅与以斯拉便合计覆盖了前 586 至前 458 的 128 年,人均约64 年。甚至也可能曾祖希勒家才是被害者,则由亚撒利雅、西莱雅、以斯拉三代共覆盖128 年,人均约42 年,更接近自亚伦至以斯拉(约 845 年跨度)的整体平均。
这意味着,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最后一次见于文字,当在希勒家或亚撒利雅之手,之后可能由亚撒利雅、并且必然由西莱雅与以斯拉以口传承继,最终由以斯拉口述、五位书记笔录。我们今日所见的以斯拉之作,其实是五位书记的文本。而且英译版甚至并非直译……例如 “without form and void” (混沌空虚),更直白的应作「汹涌的洪淹与可怖的狂风」。
如今,透过以斯拉对〈创世记〉的重构,我们得知许多要点:
- 由于使用了「树」、「果」、「蛇」、「基路伯(cherubim)」等词——它们在史前的象形文字中本是字形符号——可见创世与亚当夏娃的故事很可能最初以「那伽」象形文写成;那是约 11,500 年前主宰东半球的语言,与古玛雅语几乎相同,并是多种语言的先祖,包括东方与玻里尼西亚诸语、埃及语、希腊语与雅库特语。
2)摩西(及或亚伦)可能接触过这些石板或其埃及版本。
3)摩西与亚伦都不会读那种古语,因此把字形按字面读了。
4)由于无法读出象征、又按字面解读,摩西与亚伦(或也包括以斯拉)把当时的社会宗教观念带入了文本。当时女性被视为万恶之源、卑下之物,其出生鲜被记录,且本质上被归咎为男人堕落的原因——几乎日常可犯。这种观念在某些宗教中至今仍存。
因此,夏娃被加诸「导致全人类堕落」的责任,并不令人惊讶——这是摩西对那伽文的解读、以及以斯拉对摩西解读的再诠释之结果。或许更早在摩西之前,埃及祭司已将此观念写入故事,并以历史之姿传予他。
- 将两个来源(P 本与 J 本)融合为一以成就〈创世记〉一至三章,可能把「那个人」与亚当混为一谈。亚当距挪亚仅九代,处于苏丹盆地北极时期的 5,000 年框架内;他或许并非创世叙事中的「那个人」,而是其名与后来经历被合并**进了「那个人」的故事。
然而别忘了:据载以斯拉凭记忆向五位书记口述了整部历史,其中包含我们今日所见的〈创世记〉。他的记忆力固然非凡如受感动,但他似乎并不知晓:〈创世记〉第一章与挪亚洪水之间相隔了约 5,000 年。〈以斯拉二 3:9〉清楚指出这两者是两次洪淹;谈及两次时,他论挪亚洪水云:「再过一段时日,你又降洪在世人之上,毁灭了他们。」
此前我们提到,从亚伦至以斯拉的大祭司谱系,在〈以斯拉一〉与〈以斯拉二〉间,代数(17 或 20)与人名皆有差异,且两者又与〈以斯拉记〉不同。圣经中自挪亚至耶稣(约51 代)的家谱亦有差异。因此亚当至挪亚、以及亚伦至以斯拉之间遗漏若干世代,又有何足怪?
再者,考虑到压倒性的科学证据,以及亚太地区自11,500 年前的大洪淹所流传的与〈创世记〉一、二章相似的创世传说,「那个人」在数千年的传承中,经历挪亚时期(6,500 年前)又一次翻转与洪淹而与亚当混淆,难道没有可能吗?
真正的奇迹在于:「创世」以及亚当与夏娃的整个故事竟能保存到如此未致全然失真;它已有11,500 年之久,期间看守者屡遭劫难,仍能流传至今。
由于缺乏足以判分的资讯,本译解中暂将「那个人」与亚当视为同一。
6)由以斯拉(经摩西的直读)传下、几个关键的那伽字形如下:
基路伯——肋骨——亚当的沉睡——男人——女人——树——果子——蛇——火焰之剑
依那伽字形之解读,树(生命树)象征一个母大陆,亦即母体文明,其存续比今日文明长上数千年。
素蛇代表水、或海洋;缠绕于树的蛇表示母大陆为海所环。〈创世记 3:15〉实际描写夏娃以脚跟踩蛇头,象征她对海洋的胜利。
基路伯并非胖嘟嘟的可爱婴儿,而是人兽混形的符号,表示腿/基座/支撑。文本不是说把它们安置在伊甸,而是拿走了一个;而以那伽/玛雅方式解读《埃及亡灵书》可见:东南西北的基路伯都被取走——意即母大陆四方的地基被移除或摧毁。
所谓火焰之剑象征火与地震。这里的火是诸多灾变传说中的「地火」——地表 60 英里厚壳层之下的熔融层在翻转时破出地表——实质的地狱;极可能是人类「地狱」概念的滥觞。
回到那棵树:树上结的果子象征远早于亚当夏娃就已殖居母大陆的「原初人类」。他们吃果子,表明他们出自这原初族群。而夏娃先吃,则表示她的世代在亚当之后,使她成为他的女儿。他的女儿! ?
创世的字形更具启示性。图中共有三个形象:最上方是一张沉睡或死亡者的脸(在那伽文中死亡与睡眠无分别字形);中间为男性;底部为女性,被表征为全人类之母。此外,从上方睡/亡者与中间男性各有弧线牵连至下方女性。
此一字形常被解读为:中间的男性被置于沉睡(由上方形象表示),并自其身上取下一根(或多根)肋骨(以弧线表示),造就了下方女性——全人类之母。这与夏娃的创造叙事可谓完美契合,于是亚当同时对应中间男性与上方沉睡(或死亡)者。
然而此说有个小小的障碍:上方形象(无论睡或亡)被描绘为女性!那又如何能是亚当——无论睡着、清醒、生或死?更进一步,在那伽文中,弧线所指乃是「亲子/血缘」而非「肋骨」;因此更合理的读法是:上方是一名死亡的女性,她与中间男性(亚当)所生的后裔,便是下方女性(夏娃),亦即希伯来人的母亲。
总结而言,依字形所读:亚当与夏娃居于母大陆(树)上的伊甸园,他们出自该地的原初人类(果);而该母土四面环海(蟠绕于树的蛇)。夏娃是亚当之女,而他已丧偶。
他们明白:为了生存,必须离开且永不回返,因为母土将遭灭世洪淹。他们遂行;其后,大陆(树)历经火震(火焰之剑),根基尽失(基路伯),终沉没于海(蛇);而海水此后长行其上(腹行于其上)。
參考圖:亚当与夏娃-离园之路
因此,让我们回顾两次灾变之前的那场事件,再据此进行〈创世记〉一、二、三章的代表性译解。这或许是对约 11,500 年前文本最为准确的读法。
那场事件
11,500 年前……
你是否曾独自在牌桌前花上一晚,拼一幅一千片的拼图?那需要好几个小时,不断试与错,再以耐心收尾。
我们至今仍在这幅全球性拼图上试放那些尚未拼合的片段,而我们自 1949 年起便一直「在桌前」。然而,即使尚未完备,它也足以呈现地球在11,500 年前的图像。
请看地球仪,找到西经 90 度、北纬 60 度——哈德逊湾西部。
现在把地球仪转到让90°W–60°N位于北极(自转轴端)。这就是距今 18,500 至 11,500 年间世界的构型。其时的北极冰冠形成了加拿大的洛朗盆地。
然而各大陆并非如今模样。大西洋上曾有一块巨陆,自冰岛、英格兰一路横跨至巴哈马。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当时不存在——彼处皆为陆地。
太平洋中亦有另一块大陆——大致落在今日由夏威夷、加拉帕戈斯、复活节岛、大溪地、所罗门群岛与加罗林群岛所环列的范围内。
锡兰省承载着印度的重要文明。埃及与圣地亦为植被与文明并茂之区。
希腊——赫勒尼人的土地——是高挑、碧眼、金发族群的家园,其科学与法治水准直至今日仍罕见匹敌。
亚马逊流域彼时为一片内海——传说称之为萨拉叶斯海——亚马逊河口乃大西洋与萨拉叶斯海之间的宽阔航道。
南美洲西岸当时并非高山耸立——秘鲁的史前城市蒂亚瓦纳科(今距太平洋 12,500 英尺)彼时位于海平面。那是都会级海港,具备运河系统,可通行与今日规模相当的远洋船。
蒂亚瓦纳科的天文家使用与今类似的望远镜;他们甚至记录一颗环地巨卫星——自西向东、每年 449 周期——并以其为时间基准,其轨道精准异常。
今日勒克瑙的郊区Ahoydia当时是印度的首都。而东半球的伟大航海者、科学家与探险家,是黑眼黑发的玛雅人。
约在西元前 9550 年(距今 11,500 年),据波茨坦天文台依蒂亚瓦纳科遗文所定年,地壳 60 英里厚壳层再次位移,仅用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日(距前一次7,000 年)。北极南移,非洲苏丹盆地转至北极。此时正应《塔木德》所述「昴宿没于地平」之日,圣地遂被移入「酷寒之域」长达数世代——实际约5,000 年,直至挪亚洪水(6,500 年前)。
赤道枢纽点落在智利中部外海与中国中部(近长江、越北之上)。
太平洋巨陆几乎全然消失——其边缘的复活节岛当时坠落至太平洋底,静置 5,000 年,在引发挪亚洪水的那次灾变中再度擎升。该巨陆的残片翻至南极,后为玛雅探险者视作其母土最后遗留——一片「地底的凝冻泥海」,数百万平方英里之广。
大西洋巨陆仅在西侧留下一座大岛;其与直布罗陀之东侧之间的海域浅、浑且难以通航。
关于当时高度知识的一丝线索来自十八世纪库克船长在纽西兰遇见玻里尼西亚毛利人:他们述说土星环的古传说——而他们从未听闻望远镜。你若徒手观测其环,便知几近不可能。
人们于日间日常中被灾变洪淹猝不及防地吞没。其证据更显示:此城遭逢与复活节岛相同之命运:虽在此劫中落矶与安地斯山脉开始隆起,蒂亚瓦纳科仍被太平洋所掩,埋没 5,000 年,并在6,500 年前的上一次灾变中擎升至今之 12,500 英尺。
因此,11,500 年前那次灾变中,哈德逊湾与澳洲西南对极区分别在地球两侧一同滚入赤道;而苏丹盆地则滚至北极并停留 5,000 年。整个位移仅耗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日;海洋与大气因角动量而仍按常向旋转,海水暴淹大地,大气带来难以想像的飓风,风速至超音速。整个大陆带遭剧烈隆起与地震。60 英里壳层下的熔融层在全球多处破壳而出——幸存的少数人遂称之为「地火」。
自灾变之始,海与风花了六日才止息其毁灭性的交战;至第七日,方趋于沉定,进入约 5,000 年的相对平稳。洛朗盆地与印度洋那两英里厚的冰冠离开极区、转为赤道绕转后,在酷热带迅速融解,水与冰沿山势刻凿巨沟,横扫万物。巨量水气灌入大气,使酷热带在数世代间长被暗雾所罩。随冰冠骤融,全球海面约上升 200 英尺——历次灾变皆然。
至此,洛朗冰期终结,「旧石器时代」开启。
玛雅语以碎片残存于玻里尼西亚、希腊、雅库特、埃及、爱斯基摩、游牧诸语、东方诸语、日耳曼、美洲原民等,几乎遍及百语。自水复生之「陶/道(Tau)」成为多族传说中的幸存者之名,后见于Ta’aroa、Tongaroa、Taroa’a等异文。
亚当与夏娃或亦出自同源传说。谁能断言?
创世:45 亿年前
此番再创:11,500 年前
两者皆见于圣经
以下为〈创世记〉一、二、三章之译解:先据那伽文之应有面貌重构出今日英文本之来源,再自那伽直译成英(与本中译),避开希腊文与希伯来文中转。
〈创世记〉(第一、二、三章)
第一章
1)太初(45 亿年前),上帝的大设计使宇宙被创造,其中包括我们的太阳与地球。
2)而在地球历史的多次灾变之一(此番为 11,500 年前),大地被汹涌洪水吞没,狂风肆虐;海洋亦因浑浊而一片昏黑;恶风在动荡的水面上轰鸣。
3)风暴渐息,日光再临地表,如上帝所设。
4)当浩劫趋缓,昼与夜复得分别,且为善。
5)日光为昼,黑暗为夜,皆合乎神的设计;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6)又,依神的本设,穹苍当在云与海之间;
7)于是天得以重建:穹苍再立于云与海之间,风暴亦遂减退。
8)神所定的天确已重立;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二日的开端。
9)按神的设计,陆地不当长久尽没于灾后之海,故受扰的海洋在回稳中自高地退去。
10)于是旱地称为地,聚水叫作海;重得建立,且为善。
11)既然神设使地生青草与结种子的菜蔬,也生结有种子的果树;如今地已重立。
12)地便发生青草与结种子的菜蔬,又生结有种子的果树;如神所设,且为善。
13)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三日之始。
14)依神之设,天上本有光体,以定月、定节、定日与定年;
15)并照耀地面,如神所定。
16)当浓雾消散、云层破裂,日月复现,群星亦见。
17)它们照临穹苍,再如神所设。
18)日与月再度分别昼夜,此为善。
19)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四日之始。
20)神的旨意是:各样活物与飞鸟当在灾变洪淹中留得其类。
21)于是大鱼、海中诸活物与各样有翼之鸟得以存留;如神所设,且为善。
22)神赐福,使其生养繁衍,充满海洋与充盈天空。
23)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五日之始。
24)↑ 上帝的旨意是:各种生物、牲畜与地上爬行之物都要有一部分在这场灭世洪淹中存活。
25)于是走兽、牲畜、以及一切地上爬行之物果然存活;正合上帝所定,且为善。
26)照着上帝的设计,按祂所定形像被造的人也要存活,并管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牲畜、全地、以及地上一切爬行之物。
27)因此,上帝的设计是:按祂形像所造的人——男与女——都要渡过这场灭世洪淹。
28)而且他们蒙受上帝起初的祝福:生养繁多、充满大地并治理它;又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以及地上一切活动的活物。
29)¶ 上帝的设计是:全地一切结种子的菜蔬,以及凡树上所结、其内有种子的果子,都赐给人作食物。
30)而地上一切走兽、空中一切飞鸟、地上一切爬行且有生命之物,上帝所定是青草作它们的食物;正如祂所设。
31)所有存留下来的,仍合乎上帝起初所造、仍在祂的设计之中,且为善。有晚上,有早晨——第六日的开始。
第二章
1)于是天与地以及其中万象都重得建立。
2)到了第七日,浩劫与洪水的复原告一段落;第七日也带来从求生之战与其后果中的安息。
3)第七日带来上帝所赐的平安:浩劫已止息,使祂的受造之民得以存留。
4)这些,正是在本故事所述之前一次翻转之后,主上帝重立天地时,天与地同样的再生。
5)在那场灾变之前,田间百草尚在地里,野地诸蔬尚未发芽;因为在这一带,主上帝尚未降雨,且无人耕作。
6)然而灾变来到,巨大的洪淹兴起于全地。
7)上帝的旨意是:人要从尘土之地兴起,保全生命之气,作活着的魂。这是他的故事。
8)上帝的旨意是:灾变之后,在东方建立一片大陆,而这故事中的那个人就居住在伊甸园。
9)并且由这片土地,其他大地上又生长出其他文明;而居中的母土乃智慧之座,是一切知识——善与恶——的源头。
10)而后洪淹毁灭了伊甸,只留下它所分衍出的四片土地。
11)第一片土地在比逊河一带,涵盖哈腓拉全地,当地有金。
12)且那地之金甚佳,并有珍珠胶(bdellium)与玛瑙。
13)第二片土地在基训河旁,亦即包含古实(衣索比亚)全地的那片。
14)第三片土地在希底结(底格里斯)河旁,亚述之东;第四片土地在伯拉大(幼发拉底)河旁。
15)上帝所命定:那人是伊甸人,在彼处居住并劳作。
16)他出自最初在那母土定居的原初人类。
17)上帝的设计是让那人蒙警戒:纵然母土是善恶一切知识之源,若仍留于其内,必定丧亡。
18)上帝设计男人不让他孤独,因此应有配偶。
19)既然上帝起初造了野地诸兽与空中飞鸟,且在他那个时代,亚当已给各样生灵起名;
20)亚当给一切牲畜、飞鸟、野兽都起了名,惟独亚当没有配偶。
21)因为亚当的配偶在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之后便去世了。
22)而那人的孩子是个女子,照上帝所定的形像而成。
23)亚当说:这孩子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她渐长成为女子。
24)因此,那人既为父亦为母来抚养她;她与他同住,二人成为一体。
25)而当地气候温暖,衣着所需甚微或无。
第三章
1)在本故事开始之时,海洋处于寻常的平静;而这位女子知道自己并非出自母大陆所分衍诸地的任何族群。
2)且上帝的设计是要这女子明白:分衍之地的众民将得以存活,
3)惟母土之民——即她所出之族——必尽丧亡。
4)她也知道:纵有洪淹在即,她自己并不必然死去。
5)因为上帝的设计是:自她出生之日,她便出自母土的原初人类,且注定要知晓万有、辨明善恶。
6)这女子既属于母土,又智慧而良善,她知道自己与其父皆出自母土的原初人类。
7)他们二人皆通达,且过着良善的生活;正值一年之中需略披衣物以御寒的时节。
8)在那些清凉的日子,他们思量该往哪一片分衍之地去,并强烈感受到上帝的同在;
9)亚当感受到上帝的呼唤,
10)便说:自夏季以来,我已听见上帝的警告,心中惶恐,因为不知何处可投庇护。
11)那警告是在夏季临到他,吩咐他离开祖先之地。
12)那人说:这女子——我的女儿、我祖先的后裔——把这知识告诉了我;
13)又问她:上帝赐给你何等的知识? 女子说:我属于你的祖先,承继他们的智慧;海洋将至的洪淹已指示于我。
14)而上帝的设计是:海洋将如此淹没群地,使牲畜与野地诸兽尽被淹死,甚至尘土也被掩埋,
15)上帝因此赐我胜过海洋:使未来世代的种子在你与我里,因为海水将淹没其余一切人。
16)而上帝的设计是:虽然洪淹必大大加增她的忧苦,她仍要生儿育女;她的爱要归于她的丈夫,他对她亦然。
17)对亚当而言,上帝的旨意是:要他听从女儿的话与上帝的警告;虽出自母土的原初人类,仍当离开——因为母土注定毁灭,若仍停留,必深悔恨。
18)而亚当将去之地,耕作艰难,荆棘蒺藜丛生;然而,田野的菜蔬仍要作他们的食物。
19)他必凭自己的劳苦与汗水,在洪淹之后为生存而战,直到他日子的尽头;那时他要归回母土——因人本于尘土,也必归于尘土。
20)洪淹之后,亚当便娶这女子为妻,给她起名为「夏娃」,因她将作母土所出万民之母。
21)又于洪淹之后,因所居之地气候较寒,上帝的安排(为其存活的一部分)是用皮子作衣裳,使他们得以衣蔽。
22)上帝的设计,是要亚当离开之时,将母土的善恶知识随身带走,以便求生。
23)因此,照着上帝的旨意,他离开伊甸园,前往他将居之地,在那里倚赖土地而存活。
24)于是那人离去;而伊甸园遭逢灾变:地震与火焰,母土失去其根基,沉没于海洋之下。
结语
印度……
希腊……
埃及……
当诸神之王因陀罗击败那以肠囚禁大地诸水的巨人之后,他耳畔仍回荡着雨声与水流之歌,返回中央大山之巅。然其旧居之所只余瓦砾与灰烬。于是他召来工艺之神毗湿伽迦摩,命之再建一座与其神力相匹配的宫殿。工匠动手后不久,楼塔、殿宇与园圃便在湖泊与林木间拔地而起。因陀罗不耐促趋,日以继夜索求新的奇观、悦目的新饰,要城垣更为帝皇、亭榭更加华美、塑像数量更多、手艺更精。他仿佛被一种热病所焚。疲于劳役的毗湿伽迦摩遂欲向造物主申诉。梵天接见并倾听,表示允准,且转往至尊者毗湿奴之前代陈其情。援助遂被允诺。
不久,一位年轻婆罗门来到王宫,求见国王。因陀罗为其目光之光彩所摄,准其陈词。使者道:「大王,你的宫殿将为万宫之最。」此言悦其耳,因陀罗甚喜。毗湿奴的使者续言:「它将是历代在你之前的众因陀罗所欲兴建诸宫之中最为高贵者。」王心生不安:「你是说,在我之前还有其他的因陀罗、其他的毗湿伽迦摩,以及在我的宫殿之前还有其他宫殿?」
「诚然如此,」青年答道,「我曾见之。」
「更有什者,我已见世界起而又灭,灭而复起,如同龟甲自无垠之海浮出而复沉。我在诸大劫之甄晨与黄昏皆曾在场,其数不可胜计;我亦不能尽数所有的因陀罗与毗湿伽迦摩,乃至毗湿奴与梵天,皆无有穷尽地相继而来。」
《梵天往世书》与《黑天诞生卷》
「哦,梭伦、梭伦,你们希腊人不过如孩童。在你们之中并无由古老传统所遗的陈年学说,亦无历久弥新的学术;我将告诉你其中缘由。人类的毁灭曾经多次、也将再临,肇因众多,其最巨者出自「地火」与洪淹。凡在你国、我国,或任何我们所知之国所发生者——凡高尚宏伟之举,或任何足资称道之事——皆早已铭刻于我们的神庙档册;然而你们与诸国并未保存不朽的记录。此后,隔一段时日,循常的洪淹如疫疠般来袭,只留下文书与学识匮乏之人。于是你们不得不如孩童般重新开始,对远古在我们之中或你们自身之中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
「至于你向我们述说的那些族谱,不过孩童故事。首先,你们只记得一次洪水,然而其实有多次。其次,曾在你们的土地上——你们自己却不知——居住过最美善、最高贵的人族;而你们如今仅是其余绪。你们之所以不知,因为那场毁灭的幸存者历经多世而未立记录。」
柏拉图:《蒂迈欧》
(出自埃及祭司之言)
因此我们必不害怕,纵使大地迁移,群山投于海心;
纵使海水轰鸣翻涌,群山因其澎湃而震动。
《诗篇》四十六篇
作者简介
汤玛斯先生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43 年在后者取得电机工程学位。自 1949 年起进行研究以来,汤玛斯被公认为灾变地质学及其与均变地质学关系领域的世界权威。
1959 年,他将其研究应用于地震预测之可能性,并于1959 年 11 月在研讨会发表成果;随后准确预报了1960 年非洲与智利的大地震、1962 年伊朗地震、1963 年南斯拉夫地震之月份、年份与位置,且预测加州于后续五年内不会发生重大地震。
他在地层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放射学、海洋学、冰川学、地震学、古语文学、地磁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关联研究,显示德卢克(1779)与居维叶(1812)提出的灾变地质理论,在国际学界中应较以往更可采纳。
汤玛斯在整合多门地球科学上的定锚性努力,使他成为当今唯一具此专长的美国学者。
他在古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对吉萨胡夫金字塔、蒂亚瓦纳科与巴勒贝克古城、以及复活节岛巨像等谜题提出了新诠释。
延伸阅读:
《南美的秘密城市》—— 哈洛德・T・威尔金斯
《非洲的失落城市》—— 贝西尔・戴维森
《姆大陆》—— 詹姆斯・丘吉沃德
《失落的美洲人》—— 法兰克・C・希本
《神祇、墓葬与学者》—— 赛拉姆
《行星地球》——《科学人》
《新天文学》——《科学人》
《原始人及其生活方式》—— 卡伊・比尔克・史密斯
《今日的原始民族》—— 小爱德华・威耶
《奇异的世界》—— 法兰克・爱德华兹
《圣经作为历史》—— 维尔纳・凯勒
《圣经中的性与家庭》—— 拉斐尔・帕泰
《宇宙的设计》—— 弗里茨・卡恩
《碰撞中的世界》—— 维里科夫斯基
《地球多古老?》—— 派屈克・M・赫利
一点点知识,可以是危险之物;也可以是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
孕育苍翠的森林,并唤醒沉睡的巨人。
翻译:宇宙地球图书馆
制图:宇宙地球图书馆
每一次转发,都是宇宙知识与灵性能量的扩散,让更多灵魂得以接触真相与揭露的火焰。
微信打赏支持
您的打赏,不仅是鼓励,更是注入能量的行动,使宇宙地球图书馆能持续承载使命,将真相丶智慧与灵性传承下去。